蒋百里进入过德**队服役,对德国的军衔制感触颇多“少帅,德国的军衔制属于西方的军衔制系统,和英法等国的军衔制都比较相似,甚至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德国都是分为4等11级,包括元帅、将官四级、校官三级、尉官三级,不过德国和西方各国对于军士和士官的分级极细,甚至超过了军衔的数量。”
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孙复说“我们的军衔肯定不能像ri本一样,但是学习西欧各国的也不合适,毕竟人口基数和地理环境不同,我们的军队以后的数量肯定不是德英等国可比的,4等11级太少了。”
蔡锷听到孙复的话明显眼睛一亮,直冒狼光。蔡锷是个绝对的军国主义者,推崇全国民军事化,如果军衔分级越多,那意味着以后的扩军规模也会越大,特别是这个军衔由孙复这个当家人提出来的时候,更值得揣摩一二了。
顿了顿了,孙复接着说“将官暂定分为三级,校官四级,尉官四级,军士四级,士官三级,兵两级。将官就是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多出一个大校,尉官多出一个准尉,军士包括一级到三级军士长,以三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另外再设总军士长,是军士级别的最高级。”
蔡锷心头砰砰乱跳,既然说是将官暂定,那就是上面还会增加,这样最少也会有十二级以上的军官军衔,再加上军官以下的九级士兵,足足有二十一级,要是没有百万军队,二十一级就太多了。
不想蔡锷想着扩军的事,蒋百里对孙复所说的军衔级别仔细的思索了一会,问道“少帅,军官以下分成九级,这倒好德国的有些像,但是这个总军士长是怎么回事?”
“所谓总军士长,就是士兵的最高头目,本身并不是军官,只在各兵种领域内存在的特殊职位。他有权参与所有牵涉到该兵种的所有军事会议,他代表该兵种的士兵在会议上发表意见,平时他是士兵的代表,向军队提出士兵的建议和要求。我的计划是把他的地位提升的可以和中将比肩的位置,当然了我估计十年以内,这个位置不会有人坐的。”
蒋百里细思之下,越来越觉得这个职位设的好,既可以代表士兵发表意见,又可以传达军官和各级主管的意思,是军官和士兵之间的一座沟通渠道,而且还可以让士兵有个更好的追求,提高个人的军事技能。
军衔制确定下来了,真正授予的时候确实极为谨慎,全军只授予了朱晟、蒋百里、蔡锷、张孝准四人为少将,张定国、陈贵、武元、刘辉、郑子康、孙固为上校,大校只有张德瑞一个,而且是武jing大校。倒是中校人数不少,像德鲁、陈从义、陈得平等等十多人,孙复本人没有担任任何职位,不过地位却极为超然。
正旅级的张定国、陈贵,只有上校的职位,武元、刘辉、郑子康、孙固四人的军衔一出来,所有人都明白了,四人是接下来扩军的的旅长了。营长只有少校的份,中校不是接下来要扩充的编制的人,就是旅副职位的军官。
倒是士官的数量极为庞大,原山子营的第一批老兵除了大批的成了军官,剩下的大多都成了上士级别的,还有不少特别的成了三级军士长,第二批的服役近三年的老兵,多数授予了士官,优秀的成了上士,中等的也是中士了,稍差的也是下士了,再不济也捞了个上等兵,总之比新兵高了一级。
军衔制授予后,反响自是不同,像张定国就很怀念以前的金质虎头,五星虽然看起来也不错,但是比起金质虎头味道就差远了,而且自己的上校只是银质的五星,想要换成金星还要跨过大校这一级,而且看目前的架势,自己升官还要等一阵子了。
相比于张定国的抑郁,士兵们就兴奋多了,特别是士官们,这次改革军衔,彻底把军饷的额度定了下来。以往两个旅成军的时候都是抽调的老兵,新兵的数量很少,军饷也有些混乱,当时的新兵还按当jing察时的6-8元发放,老兵则是十二块银元,这明显会引起新兵的不满。
现在实行军衔制,列兵的月饷银8元,上等兵9元,下士直接增到12元,中士和上士分别为16元、20元,反倒是从军士长开始每升一级就翻1.5倍,而军官则是以准尉的16元为基点,尉官每增一级加6元,直到上尉的34元,尉官到校官翻1.5倍,校官每増一级加12元,直到大校的87元,将官再翻1.5倍,少将130.5元,中将增加36元,上将再增加36元。这样算下来,正好是总军士长相当于中将的待遇,一级军士长待遇在大校和少将中间,二级军士长比中校稍高,三级军士长在上尉和中尉之间。除了士官的进阶比较难,待遇增加的极为猛烈,足以看出孙复对士官的重视。
孙复一直认为军官可以通过军校批量生产,但是优秀的士官却只能靠时间和经验积累,绝对属于珍惜资源。这一次授出了不少军士长,但是以后想要升到军士长的级别,只能涨能力和挣功劳了,单纯熬资历到了上士就到头了。
为了弥补基层军官的缺口,孙复允许上士以上的士官直接转为军官,上士转中士,三级士官长转少尉,一二级的军士长也只能转为中尉,上尉却是不可能了。不过士官的待遇比之军官的涨得快,这让不少的士官都安下心了当自己的大头兵了,当然也有不少人选择了转为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