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工作跟学校里面学的东西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
实际上很多带边条翼设计的早期三代机会面临刚刚提到的那个问题,就是飞机在较大攻角的情况下可以维持一定的操纵性,反而是在中等攻角下容易失控。
也就是力矩特性很差。
很多看上去颇为奇怪的设计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
只不过空气动力学水平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最开始的预期,到90年代中后期这会,已经有很多精巧的设计来改善力矩的线性程度,再结合飞控技术的巨大进步,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想到这里,他还是决定多说几句:
“知识学的确实很扎实,只不过在活学活用方面还需要下点功夫才行。”
刚才还以为自己的思路被完全猜中是受到认同的林同鑫顿时面色一僵:
“啊这……”
“伱读硕士的时候应该还是90年代初,情况跟现在还有些区别,实际上以如今电传飞控的响应速度和操纵能力而言,只要设计水平得当,并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说到这里,常浩南又指着电脑屏幕上面飞机垂尾的部分说道:
“反而你这样设计的边条有可能在机尾部分诱发一个发散振荡,对于垂尾根部的强度是一个考验,如果你仔细观察过的话,会发现f18的垂尾根部设计了三组加强筋,就是为了应对这个问题。”
“这个……”
林同鑫刚刚还自我感觉比较良好,被这么一说顿时觉得有点挂不住面子,只好尴尬地挠了挠头。
当然,常浩南也知道,这种时候不能一味打击别人的自信心,因此话锋一转:
“不过么,你能有这方面的想法,而不只是机械地执行领导的指令,就已经超过不少人了。”
之所以这么说,绝不是常浩南在凡尔赛。
那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绝世天才终究是极少数。
就拿他自己来说,如果没有系统的帮助,靠着前世的经验和技术当然也能够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绝无可能走到现在这种地步。
绝大多数人的生涯发展路线都是循序渐进的。
关键在于要有进行尝试的机会、资源和勇气。
因此这个林同鑫虽然在灵性上未必很强,但绝对算是个可塑之才。
别的不说,有几个人在博士毕业之后,还能想起来硕士阶段做项目过程中导师随口说过的一句话?
但他就记住了。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这里刚好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案,可以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可用迎角。”
常浩南说着从旁边扯过一张坐标纸,在上面随手画了一个图:
“在机头侧面设计一个可收放的小尺寸边条,可以减弱大迎角机头非对称涡产生的非稳态的侧向力和偏航力矩,同时还能利用了边条涡产生的侧向力,生成阻碍偏航的力矩,另外由于机头边条的尺寸与机翼和平尾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也不会影响你们已经做好的纵向气动平衡。”
“不过伸缩结构要占用相当一部分机头空间,所以对于追求雷达天线尺寸的战斗机来说实在有些鸡肋,我也就没有把这个设计应用到某个具体型号上面。”
他把画好的示意图交给旁边的林同鑫:
“你如果愿意,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在京城的功夫,在这个新型教练机上面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搞一个专门的大迎角高机动技术验证机出来。”
“一方面,教练机对于超大迎角的可控性有一定要求,这个方案相比于其它手段来说成本又很低,可以用得上,另一方面么,也可以当做是你们贵航露脸的一次机会,卖飞机这种事情,有时候跟卖别的东西是差不多的,你得搞出来点噱头才会有人关注……”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后者怎么可能有拒绝的道理,当即双手接过那张坐标纸:
“当然愿意,感谢常主任给的思路和机会!”
作家助手搞了个新的什么绿色内容计划,我发上一章的时候点进去试了试,结果它直接把我后面一段内容给删了……搞得上一章差点不满2000字……
(本章完)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