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称呼最早是从孔子嘴里说出来的,有一个孔子识箭的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今河南淮阳县一带),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陈国居住三年。一天,在陈惠公院子里从天上掉下来一只凶猛的鸟,被楛矢石砮射中。箭有一尺长左右。陈惠公不明白这鸟和箭的来处,就派下人把中箭的鸟送到孔子的住处,并问事情的由来。熟诸历史掌故的孔子,说这鸟和箭是有来历的,这鸟从很远的地方来,身上中的箭是肃慎国的楛矢石砮,先前周武王打败商朝一统天下之后,通告边远的夷蛮各部以当地名优作为贡品朝献,以表示永世臣服。北方肃慎国将楛矢石砮作为贡品。武王要使周王朝的恩惠泽遍天下永远延续下去,所以在楛矢石砮上刻字为‘肃慎氏之贡矢‘,分赐给下属异姓诸侯。那时有一种礼规,分赐珍玉给同姓自家人表示亲近,分赐夷蛮的贡品给异姓下属用来告诫他们不要忘了臣属地位。当时分赐给陈的就是‘肃慎氏之贡矢‘,如果惠公派下人去祖庙了解,也许能找到当时的‘肃慎氏之贡矢‘。陈惠王派人去查询.果然找到了用金盒子装着的周武王所赐的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楛矢石砮。
朱由校当然对这样的典故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在乎的是收复辽东边墙的控制权。
现在陆战队配合着赵率教,从山海关往东,开始收复辽东边墙西段;何可纲据守在鞍山,由鞍山向西收复辽东边墙中西部。而朱由校自己任务就是从抚顺城开始,先行在辽东边墙东段楔一个钉子。然后折返沈阳,转向而北上,一路将沈阳以西,辽河以东的边墙全部收复,那里边墙之外,就是辽西蒙古诸部。在收拾完辽西的建奴之后,就轮到了这些反复不定,今天来投、明天就叛的蒙古诸部了。那些去年喜峰口损失了主力的蒙古诸部并不放在朱由校的眼里,对付他们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北上的目的地则是铁岭、开原,直击辽东边墙最东北边的镇北关。
其实朱由校对于边墙没有什么好印象,秦始皇修长城,二世而终,大明为了抵御异族之侵,也修长城,当然这规模比起秦国更加的庞大。但为了好听,于是有了边墙之说,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辽东边墙是比较失败的产物,弘治六年按臣李善之《奏复辽东边事疏》就讲的比较在理,里面有段话正是针对朱由校下一步要面对的辽河段边墙:
“边墙阻辽河为固,滨河之地,延垒八百余里,土脉咸卤,秋修春颓,动费巨万。夏旱水浅,不及马腹,冬寒冰冻,如履平地。所在城堡,畏贼深入,遂将良田数万顷,弃而不佃。”
此所谓“阻辽河为固”者,亦言边墙曲绕辽河以行也。这里面说的费用以及屯田不谈,单就军事,也只是凭墙而守,简直就是驼鸟主义。使得明初称霸天下的战斗力,慢慢的没有了方向。在危机四伏之下,凭着边墙之地势,扼住了辽西蒙古、建州女真的入侵。但再好的城墙,也有被攻破的一天,这次的老奴七大恨,就把大明一下子拖进了深渊。
朱明璋推翻暴元,北征蒙古,打的北元抱残守缺,也是没有什么城墙,大明不一样走到了最高峰?最好的防御其实就是进攻,而不是消极防守。没了忧患意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危险的,更何况凭着那一道没有生命的万里之长的城墙呢?
但不管朱由校对辽东边墙有什么意见,但第一目标还是要以边墙为主。
收复抚顺千户所并没有费什么劲,庄海鸣排开了大炮,一做出攻击的表示后,抚顺千户所的建奴就开始逃了,不一会的功夫就成了一座空城,没有人了。面对着千余门大炮,建奴们不傻,他们当然知道凭着他们那点人,根本守不住这个地理位置不算什么险峻的城池。
对于逃跑的建奴,朱由校当然会直接的以穷寇莫追为理由,兵出边墙现在还不是自己的既定战略方针,朱由校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
ps:
新年伊始,看书得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