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要这两组数据的目的,后世的兄弟们基本上都能猜出来,但让我们还是先从宋代的实际情况来看。
宋代官府的作坊,已经大致类似于后世的官办企业。它的每一“作”,都有“作头”。您完全可以将他看作是车间主任。
各作所产的军械,官员既会进行“抽检”,上面也都有“作头”以及制作工匠的姓名等等之类记号,以便分清责任。
至于其中的工匠,基本上采取的是雇佣制。
(当然,强行征调的成分也很多,前面所引用的“刷人匠”,“刷”这个字,过去就有“搜括”的意思,而“搜括”可不是什么好词。)
工匠除了工钱,还可以领米。其中手艺好的工匠,工钱更会高一点。
实际上,作为古代高级技工的工匠,他们是不缺乏生计的。过去的老人常说:“要学点一技之长”,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个事。
老话其实都是很有道理滴。
宋代官府作坊的另一个特点,是民匠的工钱要高于军匠,而且很多时候,差距几乎达到两、三倍。因为除了军械生产,它还有个满足上层所需的、专门生产日用品和奢侈用品的文思院,规模更大,有三千余作。其雇佣的工匠人数,您可以想象。
朝廷强征的待遇,看起来有钱有米,其实并不足以养家糊口,这在《宋会要》中有记载。北宋时还好点,南宋就曾发生过大规模工匠逃亡事件。
所以您绑了别人来,给了工钱还给他以及家属们田地,这其实都是应该的。
因为军匠的待遇过低,是太祖时期的器械精良,到宋仁宗在位时开始变得颇有滥制的原因之一。
东固然准备让有些东西让民间来制作,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眼下真正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朝廷的作坊。
而这个废才自然通过后世也知道,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以后,相对来说,管理的模式就变得更重要。好的模式不仅有利于规模的扩张,还能够挖掘本身的生产潜力;不好的模式,规模越大,反而变成一种浪费。
因此,他要对大宋的军工作坊开始下手。
面对陆秀夫、赵与珞和王德的询问,他解释道:“老师,二位爱卿,朝廷扩军在即,而军械生产现在远不能满足此种所需,朕深以为忧。”
“所以,在看了工部的奏报后,朕准备采取以下做法,即:以朝廷上岸这段时期为限,取各工坊每月所产之均数,以此为参照,与各作坊作头立约。”
“今后,凡各作坊月产合格军械有超出这个参照者,超出部分,朝廷另给赏钱。至于没做到这个参照标准的,同样也要相应地扣减工钱。”
“不知三位爱卿以为如何?”
咱现在不过就是把后世的承包责任制给端了出来。而在一个主要依靠人力的时代,也只能从发挥人的主动性上多着手。
听了陛下所言,赵与珞和王德都盯了陆秀夫一眼。
陆君实啊陆君实,你的宝贝学生又要来事了啊。
陆秀夫可没管这两人的眼神,他低头来仔细思索了一下,然后回道:“陛下,臣以为此策可行。”
老赵和王德腹诽归腹诽,但其实都知道,陛下如此做法,这是在“诱之于利”。以目前行朝刚上岸将要面对的局势,能多生产一些军械的,还是应该多生产些。
因此他们也说道:“臣并无异议。”
不过老赵接着又问了一句:“陛下,这个赏钱如何给为宜?”
东差点就翻了他一个白眼。
这样的“小事”也要咱这个当皇帝的亲历亲为?不行,该让你们做的,就应该由你们来做。
他说道:“户部和工部,再加上兵部,先共同拟定一个条例,并细化到每一作,包括各铁场。朕随后自会审核。”
从事情上来讲,只要拥有过去的数据,拟订一个大致的条例并不难,但这时候的陆秀夫、赵与珞和王德也很难预计到这个新条例在以后的成效。
因为随着它的颁发和实施,不仅工匠们的干劲大增,同时还由于产量和质量上都要兼顾,更在以后刺激了工匠们在许多生产工艺上进行了改进。
陆秀夫他们已经明白了第一道旨意的真正目的,但陛下第二道旨意背后的打算,这个狡诈的小子不仅当时没说,而且还坚持要让户部和工部一定要共同弄出来。
东的目的他们是不会太高兴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部分涉及到东将推行的军需采购制度。